结果不会被吊打 发表于 2023-7-20 08:21:47

【搬运】动画—艺术化的普遍娱乐

这是我自己在b站的专栏,这里转来给大伙看看
首先,请包涵愚见。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个人观点,讨论时请注意主张者举证,避免谩骂及机械唯物的绝对否定。如欲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个人而言,动画作为整体,相对于传统明星娱乐具有更强的艺术性,表述了人类共同的对美好的观点。
      这里所论及的动画,难道仅仅指产业的独立性上取得较大进展的日本动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整体,动画具有艺术性。然而,所有动画都具有艺术性的观点失之偏颇;日本动画产业起步时间早、市场广阔、内容成熟,但艺术性也绝非所有日本动画的共性。不论文化和民族区别如何,人类的艺术创作作为社会实践具备共性。把动画艺术等同于日本动画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过度割裂各国的动画艺术作品更是绝对不可取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动画创作共同的本质动机是描述时代情境下观众对生活和情感的憧憬。
       换言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在类似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相似的欲求和愿景可以通过动画手段,以相对独立于社会现实的状态表述。其受物质世界决定的、现实主义的元素可以通过更感性虚幻的手法表现,这或许是浪漫主义在理性和全球化的时代下,与信息化社会交融的产物。人对个人情感的讴歌造就了浪漫主义,集体对美和情感的共同憧憬则造就了动画。造就了这个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集体性的精神家园。这是常规明星娱乐所无法比拟的
      再者,人对与作品的欣赏都存在共同的规律,即从“欣赏作品”转向“欣赏人”,这可能也是明星娱乐产业发展的核心动机之一,即利用“欣赏人”的心理动机制造利润,即贩卖演员更胜于贩卖作品;电视剧本身究竟是否作为艺术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则不显重要了。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人受角色吸引属于必然,进而也有极大的可能转而欣赏演员在戏外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性欣赏渐渐演变为偶像欣赏,随即造就了狂热如十字军般崇拜偶像的追星族。
      诚然,动画观赏中“欣赏人”的心理动机仍然可以通过将对动画角色的关注转移至动画的配音演员达成,且当代日本动画业界确实也沦落至对这类做法加以实践。幸而,动画角色的虚构性、动画角色与配音演员的差异性仍然为这种转移制造了可观的障碍。曾为《让子弹飞》《千与千寻》等知名影片制作海报的艺术家黄海先生亦认为:
“因为动画片是很典型的,它没有明星,最核心的就是幕后。幕后为王。”(李邑兰,海报设计师黄海笔下的中国电影,南方周末,2020)
       动画因为其虚拟的特质,不存在可以脱离作品欣赏的、自然存在的物质载体。观众在客观规律的驱使下必然地希望欣赏角色在戏外的生活,然而虚拟角色不存在可供欣赏的“戏外生活”。这也就给了观众进行主观情感发挥的巨大空间,通过自行创作,人民为自己创造出了满足自己“欣赏人”这一欲求的最终成果,即同人创作(二次创作)。换言之,导致追星族反理性狂热追星的心理动机反而造就了动画观众在动画观赏过程中更全面彻底的参与艺术创作。
       这也是我个人更倾向于欣赏动画而非欣赏明星娱乐产品的原因。

夜霰三更 发表于 2023-7-20 08:42:47

      现实世界中的明星偶像因为是真人,有实体,所以粉丝为了满足对偶像“戏外生活”的窥探欲,往往会采取各种向前、向深处的“侵犯”手段,也表现为对现场会、接机、见面会的狂热。
      而动画里的虚拟人物除了表现出来的部分,不存在任何“戏外生活”,所以这种对“戏外生活”的窥探欲就不能如真人一样通过常规手段满足,而表现为各种二创,YY,在这个过程中又反过来丰富了原来的内容。
      这个观点挺有意思,是否能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一些亚文化圈子

站长 发表于 2023-7-20 09:30:59

创作的很好呢,下次可以放一点点图呀

结果不会被吊打 发表于 2023-7-21 07:10:11

admin 发表于 2023-7-20 09:30
创作的很好呢,下次可以放一点点图呀

感谢支持( ´▽`)现在还不太会用,下回试试

结果不会被吊打 发表于 2023-7-21 07:12:51

夜霰三更 发表于 2023-7-20 08:42
现实世界中的明星偶像因为是真人,有实体,所以粉丝为了满足对偶像“戏外生活”的窥探欲,往往会采取 ...

是可以的,甚至一些历史悠久的正经圈子也可以这么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学和后来的克学也可以算是这种原理:原作者去世了,当然就没法给出正统后续和官方解读了,爱好者们因此就只能投身二创。真正的源头断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搬运】动画—艺术化的普遍娱乐